一分鐘闡述你的價值
從過去不管是找工作或推甄面試,還是社交場合與人溝通,又或是跨部門合作時,有多次情境會碰到需要短時間介紹或敘事一個內容,這也是最快讓別人認識你的機會,如果沒有經過練習通常很難講得流暢。
常見情境
過去你有沒有在生活中碰到:
- 面試時,主考官問:「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你自己?」
- 跨部門合作時,對方想知道:「這個專案能帶來什麼?」
- 社交場合裡,當別人問你:「你是做什麼的?」
想必大家肯定都有經歷過
這些問題看似簡單,但要在短短一分鐘內,既不囉嗦又能留下印象,往往需要事先準備。
常見的做法通常都是前一天擬稿、在腦中模擬、甚至設想可能被追問的問題。
為什麼是一分鐘
一分鐘是一個「人類專注力的黃金時間」。
在這段時間內,別人能清楚抓到你的關鍵資訊,但又不會覺得冗長。
無論是面試、專案 kick-off,或電梯裡偶遇某位主管,對方大概都不會有超過一分鐘的耐心聽你鋪陳背景。
因此限制自己在一分鐘內完成敘事,能迫使你聚焦在最重要的訊息:
- 你是誰
- 做什麼
- 為什麼重要
電梯簡報
「電梯簡報」(Elevator Pitch / Elevator Speech)的由來,其實顧名思義就來自電梯。
這個詞最早流行於美國商業與創業圈,大約出現在 1970–1980 年代。當時矽谷與華爾街的創業者、業務員或年輕主管,常被教導要在極短時間內向投資人或高階主管介紹自己的點子。
場景像是:
- 你和某位重要人物「剛好一起搭電梯」
- 從一樓到十樓,大概只有 30 秒到 1 分鐘的時間
- 在這麼短的時間裡,你必須清楚、簡潔、有吸引力地把核心價值講出來
於是「Elevator Pitch」成為這種極短簡報的專有名稱。
一個成功的電梯簡報,其實並非要你把所有履歷經驗一次說完,而是埋下一個「線頭」,引導對方繼續追問。
埋下線頭
好的電梯簡報,不只是「在一分鐘內講完」,而是「能在一分鐘內開啟後續對話」。
你要刻意留下可以追問的線索,例如:
- 提到一個你正在研究的領域,讓對方有興趣多問幾句
- 帶出一個正在進行的專案,引發對方好奇
- 提出合作或交流的可能性
電梯簡報構成元素
電梯簡報的主要構成是要在短時間內清楚有力地 介紹自己、自己的專案、價值主張
通常可以分成以下元素:
組成部分 | 功能 | 內容要點 |
---|---|---|
開場 Hook(引子) | 吸引注意力、抓住對方興趣 | 比如一句問題、數據、挑戰、或簡短的情境描述。讓對方願意繼續聽你講下去。 |
自我/身份介紹 | 告訴聽眾你是誰,你的角色是什麼 | 姓名、職稱/專業領域、目前所屬或背景,簡單一句話交代出來。 |
問題或需求(Pain 或需求) | 指出你的對象可能遇到的問題或需求 | 這讓你的後續價值主張有存在的理由。可以用“目前困境是⋯⋯”、“大家常有⋯⋯問題”之類的切入。 |
解決方案/你的價值主張 | 說明你怎麼做/能帶來什麼好處 | 包括你的核心能力、方法、成果、或特色,比方說成效/效能/影響力。對方聽了要知道「為什麼是你/你的方式比較好」。 |
差異或憑什麼(Why you / Unique selling point) | 突出你的獨特性 | 可能是經驗、技巧、結果、或者風格上的差異。為什麼你跟別人不一樣/為什麼你的解決方案比較可信或有效。 |
行動呼籲/未來連結(Call to Action / Closing) | 希望對方下一步怎麼做/留下線頭 | 比如邀請進一步對話、要交換聯絡方式、後續會面或合作機會等。這樣開頭與中間的介紹才有延續性。 |
通常能掌握幾個關鍵元素就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