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時代人才新思維 - 葉丙成

2025 SITCON 議程分享「AI 時代人才新思維」,主要講述現今變化快速的 AI 時代,未來人才需要具備的關鍵特質,人才培養思維應該怎麼改變,以及現今教育的困境。
關於葉丙成教授
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,同時也是教育部政務次長
- 自臺大數學系畢業
- 臺大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
- 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博士學位
於 2013 年率先申請創業,創辦臺灣最大數位教育平台,吸引超過三百萬名使用者,讓無數弱勢學生受惠於免費學習資源。
該平台於 2014 年自全球 428 所大學隊伍中脫穎而出,榮獲華頓商學院 Reimagine Education 全球教育創新首獎。
2015 年創辦臺北市首所涵蓋小學至高中的實驗學校,推動創新教學模式,影響臺灣教育體制內外。
2016 年成為首位因教育創新獲得「總統創新獎」的得主。
臺灣教育創新的先驅,他亦參與由全球成長最快 30 家企業 CEO 組成的高峰會,交流人才發展。
AI 時代的新世界
葉丙成教授在議程中分享了英國牛津大學的論文,The Future of Employment,探討未來就業市場中,各種工作被「電腦化(computerisation)」的可能:
- 運用高斯過程分類器針對全世界 702 種工作分析 20 年後多少還會存在,而多少會消失
- 結果顯示,未來 20 年將有 47% 的現有工作可能會消失,但還有 60% 的新型工作尚未出現
這篇論文是在 2013 年發表的,當時 AlphaGO 還沒打敗人類,但現在已經是 2025 年了,技術程度已經大幅提升,且未來的變化只會更大。
自從面臨 AI 衝擊,許多大公司也接續裁員:
- Meta
- 2022 年 11 月 Meta 宣布裁員約 11,000 人,佔員工總數的 13%
- 2023 年進一步裁減約 10,000 名員工
- 2025 年 2 月計劃再裁員約 3,600 人,佔美國員工總數的 5%,以提升績效管理
- Microsoft 裁員約 10,000 - 15,000 人
- Amazon 裁員約 18,000 人
- Google 裁員約 12,000 人
過去人們認為的銀行也可能不再是鐵飯碗了,許多工作已可以透過 APP 完成,Banks on pace to cut more than 80K jobs this year, highest since 2015
在未來的 20 年不在有所謂的穩定工作,而是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能,才不讓自己被時代淘汰。
AI 時代人才圖像
GPT 出現後,業界 Junior 工程師的需求大幅降低,只需要 Senior 工程師利用 AI 協作開發生成程式碼,便能快速完成工作。
目前業界最缺數位行銷人才
- 傳統行業對數位行銷人才的需求上升,尤其是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。
- 這些人才並不一定需要專業的學歷,許多企業甚至更加看重能力。這也意味著現在高中生或非傳統背景的人也有機會進入這一領域,只要能證明自己的能力。
未來職場的新趨勢,市場價值的變化
- 在AI時代,技能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,傳統的職業生涯規劃(如二、三十年能夠持續穩定的職業)將不再適用。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能,每三到五年就要更新自己,才能保持競爭力。
- AI 時代最寶貴的特質:好奇心
好奇心將是未來二十年成功者必備的關鍵特質
- AI能夠解決繁瑣的例行性問題,但它無法自行創新和發現問題。在AI時代,成功的人才將是那些能夠發現並解決社會問題的人,這些人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追根究柢的精神,能夠在複雜的問題中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。
- 保持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,但過去的教育方式卻扼殺學生的好奇心,將重點放在學科成績,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知識更是摧毀學習的熱情。
- 台灣補習風氣盛行,補全科得來是全面摧毀自我學習能力。
- 好奇心將是未來二十年成功者必備的關鍵特質,要呵護好自己的好奇心,因為耗損掉之後就不會回來,不要到大學階段好奇心彈性疲乏。
傳統觀念「好學歷等於好公司」
在資訊爆棚的時代,學歷的價值在許多領域也逐漸被淡化,學習不再局限於學校,許多職場上的成功人士往往來自非傳統的學術背景,這樣的變化使得學歷不再是唯一的敲門磚,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快速學習並靈活應用新技能的能力。
記住,世界變化越快,機會越多
- 不用感到焦慮,因為少子化,新生兒越來越少
- 台灣家長的焦慮,過度強調成績和競爭,扼殺孩子的好奇心,尤其是同輩間的比較心態
- 不要讓父母的焦慮影響自己的選擇,世代價值觀不同,也沒必要一昧得到他們的認同
找到人生的極值:Gradient Method
不要想一步就到極值,不斷往各方向嘗試,才能找到人生的極值
現今教育的困境
經過填鴨式教育的摧殘,讓多數學生習慣了被動式學習,導致失去自我學習能力,一旦沒有人指導或整理資訊,學生就難以學習消化,也缺乏獨立思考與組織知識的能力。
學生失去動力不是一代不如一代,而是不知為何而戰
許多學生並非沒有學習的能力,而是缺乏學習的動機,不清楚現今的努力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價值,且學科也難以和真實世界連結。
能否讓年輕學子找到動力,能否讓學生接軌真實世界,能否培育足夠的未來人才,才是少子化台灣的迫切問題。
未來教育新思維
1. 自學快
- 培養非結構式學習能力,也是台灣孩子最缺乏的學習能力
- 興趣嗜好是養成非結構學習能力的最好媒介
- 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一輩子的禮物
2. 了解人
- 培養對他人需求的敏感度
- 現在、未來最有價值的人,能比其他人更早看見眾人需求的人
- 別再說「把書讀好就好,其他事情不要管!」
3. 敢創新
- 培養他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
- 但台灣家長最大的問題,就是「忍不住!」
- 如果你都幫孩子避免失敗、走捷徑,要如何教出有韌性、敢創新的孩子?
- 如果你都只教孩子走捷徑,教出的孩子會變什麼樣子?
- 別再說「嘖嘖嘖!唉唉唉!」
參考來源
- SITCON 2025 議程 AI 時代人才新思維 - 葉丙成
- AI 時代人才新思維 - 葉丙成